来源:新疆日报
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吴朝邦
■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是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的具体做法,为新疆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总揽和牵引,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是中心和主轴,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是辅助和动力,三者相互交错而又相互支撑,整体上构成一项极具深远战略意义的具体举措。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各类信息、各色文化层出不穷,诸多劣质文化打着文明的旗号、披着文化的外衣,侵占人民群众的精神领地。尤其是夹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所谓文化,假借流行话语不断冲击人民的灵魂,严重影响了意识形态安全和中华文化认同。也就是说,如果优质文化不能直接快捷地抵达基层的每一个人,那么这些劣质文化就会不断侵蚀意识形态领域。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是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的具体做法,为新疆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
强调“优质”,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文化包罗万象,有好坏之分、优劣之别。好的文化,能够激扬斗志、凝聚力量;坏的文化,使人意气消沉、精神涣散。加快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首先要确认什么样的文化才是优质文化。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在当今的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优质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法治文化、廉洁文化、诚信文化、创新文化等符合历史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新期望,就属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衡量和评估文艺作品、文化产业、精神产物是否可以列入优质文化行列。
新疆历来是多种文化碰撞交融之地,更需要以优质文化进行滋润和引领。要深入开展文化润疆,文化润疆是一个持续建立和完善中华文化润泽机制的过程,蕴含着以优质文化支撑和推动新疆发展的初衷。要讲好新疆故事,以真实动人的新疆故事展现团结和谐、开放自信的新疆面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新疆现代化建设凝聚力量。
重视“直达”,解决“快不快”的问题
思想文化阵地,优质文化不去占领,劣质文化就会去占领。在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主阵地的今天,谁拥有了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导权,谁就拥有了塑造人心、传播价值理念、引领社会文化发展方向的主动权。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环境中,文化的传播速度越来越重要,一种文化能否实现快捷传播,决定着这种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所以,必须要让优质文化实现快捷传播而且直达基层。
新疆地域广大,基层群众对优质文化的渴望更为强烈,如何实现优质文化直达基层是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一是各级文化主体部门要增强责任和担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助推优质文化资源与老百姓“直接见面”。密切联系基层群众,深入了解老百姓的文化需求,发挥出应有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更靠前的意识、更优质的服务,为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供给,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二是要使公共文化设施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能让群众随时随地享受到优质文化供给,如家门口的文化广场等。要开通各类“文化直通车”,让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资源快捷地抵达各个街道和乡村。要加强广大农牧区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备农家书屋、图书馆、文化驿站等设施;三是要利用好数字技术,着手打造“云端城市”“云端家乡”“云端政府”“云端学校”等。直达不仅是物理空间的直达,更在于虚拟空间的直达。要推动“公共文化空间”互联网全覆盖,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拓展、向群众靠拢;四是要围绕公共文化供与需做文章,充分听取民意,以供导需、以需定供、供需直通,保基本、促公平,切实以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新期望。
突出“基层”,解决“广不广”的问题
文化产生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反过来,文化又以价值观、法律规范、精神内涵等指引着人们的日常行为,滋润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在社会主义中国,优质文化资源必须全民、全域、全时、全龄覆盖。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一个角落也不能丢,只有这样,才能摆脱西方现代化使人原子化、孤独化的处境,才能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使每个人都享受到优质文化的浸染和滋润,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对于新疆来说,优质文化抵达基层“最后一公里”是公共文化建设的短板。相对来讲,当前城镇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各个社区基本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但是在地处偏僻的广大农牧区,公共文化设施还比较落后,群众难以享受到优质文化资源的及时供给。一方面,要在硬件上加强投入,形成场域。另一方面,更要在软件上加强谋划,形成机制。要组织推广各类文化品牌活动,开展“村晚”、广场舞等群众文化活动,以直播、短视频等形式扩大品牌活动的覆盖面与影响力。要结合当地风俗习惯,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事业,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要定期组织“三下乡”活动,开展民歌擂台赛、农牧民运动会、剪纸书画、舞龙舞狮等群众活动,将优质文化送往农家院落、田间地头,以优质文化资源吸引农牧民走进健身广场、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和“精神粮仓”。
落脚“机制”,解决“牢不牢”的问题
文化具有“软”的特征,存在效果牢不牢的问题。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不能只靠政府的硬手段来推动,更要靠机制的约束来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相继颁布实施,《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等出台,推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新疆要进一步推广“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等服务机制,为基层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要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机制建设。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与向心力。要健全依法治理机制,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完善日常监管,深化文娱领域综合治理。要改进文艺创作组织引导、服务反馈机制,既激发文化活力,又保障社会秩序,深化文化领域行政审批备案制度改革,加大违法违规问题惩处力度。要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开展文艺从业人员轮训,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完善行业自律机制。要形成选树先进典型的机制,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崇德尚艺、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风气。
上一条:着力推进新疆教育高质量发展
下一条:依“大”托“美”,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答题
【关闭】